一本书,一个久负盛名的开头,落笔封神,跨越时空。
有人惊叹于《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亦有人直言如此出格的情节“有失体面”。不一的评价,使得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愈发神秘起来。
直至年过古稀,他打算写一部自传,讲述写作路上的穷苦与乐观,也记录下那段颓废与疯狂的时光。
我们这才后知后觉:“生活不是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那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全是技巧,更离不开一位天才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1.叛逆少年,有一个作家梦
《活着为了讲述》的开篇,马尔克斯的母亲找到正和朋友们谈天说地的儿子,说是要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想让他陪着一起去。
展开剩余87%可眼下的少年文艺范儿十足,正有“弃学从文”的打算,哪能觉察不到母亲的到来,还另有目的。不过多久,母亲坦诚地说出那句“你爸爸很伤心”时,发如鸡窝的叛逆少年就意识到:母亲特意跑一趟,卖房是顺便,劝他回去上学才是头等大事。
毕竟,考上大学读个好专业,有学历有文凭,毕业再找份好工作,很体面。而年纪轻轻的法律系学生,放弃学业梦想当作家,当父母的听了总觉得不太靠谱。
可马尔克斯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打消母亲的顾虑,还一身硬气地说:
“我也在给报纸写文章赚钱。”
听到这话,母亲只瞧了一眼儿子有如“叫花子”的模样,便知道这只是个美丽的谎言。正当母子俩僵持不下时,马尔克斯只好换个思路,和母亲“讲道理”。他试图搬出父母的“陈年往事”,头头是道地分析着“弃法从文”的合理。
当年父亲也放弃了学业,去拉小提琴,赚得不多也养不了家,也会在节日聚会上演奏小夜曲;还有母亲,年轻时不顾一切要嫁给父亲,甚至不惜和姥姥姥爷对着干。
要问他的犟脾气遗传了谁?显而易见。
马尔克斯越说越起劲,母亲当即作出解释:当家的没去念大学,主要是那时吃不上饭。可最后还是找了份发电报的工作,养家糊口;还有前期不被看好的婚姻,虽历经波折,可最后依还是在长辈的祝福下,才喜结连理。
眼前的妇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意志坚定的年轻小伙却并没有被说服,似还从母亲的话中听出了几分“好事多磨”的意味。
所以,当有个食客听完母子俩的对话,得知马尔克斯想当作家,并投来赞许的眼光:“好作家很能赚钱。替政府做事,赚得更多。”
他顶嘴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笃定了:
“告诉他(父亲),这辈子我只想当作家,也一定能当上。”
马尔克斯的强硬,与书中那句“要么写作,要么去死”遥相呼应。而他的母亲终是败下阵来,没说过儿子。
在外界看来,身为作家,马尔克斯很有个性;但作为儿子,他需要耐心。
因为梦想的开始,比起未来的不确定,更难面对的是来自身边人的质疑与不理解。
选择不好走的路沪深股票配资,我们才会看到更精彩的故事发生。
2.生如野草,敲开文学的大门
辍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可马尔克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大学时期,他喜欢看书。买不起书时,就借朋友的书来看。平日里借期很短,还得连夜看完;
他也喜欢大诗人经常出入的风车咖啡馆。因为在那里偷听到的文学对话,远比课堂上学来的更加真实。
久而久之,接受不少文学熏陶后,马尔克斯对写作这件事愈发敏感。
那天,室友把卡夫卡的《变形记》借给他,一句荒诞的开篇瞬间点燃了他的热情: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东西。
于是,接下来他就开始睡不着觉,为此还好几天没去上学。正当他“忌妒”得发狂时,碰巧赶上当年门槛最高的《观察家报》副主编萨拉梅亚“发牢骚”:哥伦比亚新一代作家乏善可陈,后继无人。
前辈对于后继者的“不自信”,彻底激起了这个文学青年的好胜心。
早就想动笔试试的马尔克斯,立马围绕《变形记》中的情节开始撰写故事,希望能代表新一代作家应战。
结果他把初稿写完后,想要退缩,又很矛盾。一边担心写得不好,不敢拿给身边的人看,又一边反复修改,希望写得更好。
直到稿子不能再修改时,他才把第一个短篇送到《观察家报》的传达室。
本以为要很久才出结果,不承想两周后再踏进咖啡馆,就有朋友看到了他刊登发表的短篇,还不忘啧啧称赞。可他也明白,那些人都没看懂的夸奖,纯属因为对《观察家报》的仰望。
彼时,他复杂的情绪终,兼具欢喜与恐惧。
让他真正大胆提笔写下第二个短篇的,还是一位朋友夸张的评价:
“如今你跻身于知名作家之列,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
像是赶鸭子上架那般,带点幽默但不无幽默。于是,马尔克斯赶紧趁热打铁又写了一个短篇,结果又全文发表了。这下,就连先前对新一代作家失去信心的副主编也对这个小青年给予了高度赞扬:
“幻想世界无奇不有,但将其精华质朴自然地表现出来,绝无虚张声势,并不是每个初涉文学的二十岁青年都能做到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意味着一名新的、引人瞩目的作家诞生了。”
就这样,马尔克斯用自觉写得十分拉胯的两个短篇,意外敲开了文学的大门。
他后来还如是说:“对我而言,文学创作和登台演讲一样,都是被逼的。”
予以后人启发:人生路漫漫,我们不会一直顺遂,也不会一直低谷。
很多时候,就是整理好心态,坦然自向前。
为自己的梦想起舞,每一个日子都不会被辜负。
3.越过山丘,方才抵达诗与远方
伟大作品的诞生,不免要作家呕心沥血,马尔克斯也不例外。
纵然他出道的起点不低,可也得在写作营生的苦日子里,慢慢熬。这一熬,就熬到了四十多岁,才凭借《百年孤独》获得一笔可观的版税。
当年,他和家人住在出租屋里。而这个将要震惊文坛的文学巨匠,还待在房间里闭门不出近18个月,一直在潜心创作。
有一次不得不出门,还是被房东催收房租。没钱生活的窘境,既现实,又残忍。
当时妻子问他该怎么办,马尔克斯没多想就把家里的车卖了,然后信任地把钱的事全部交由妻子处理。
得知丈夫还要半年才写完小说,她更是理直气壮地告诉房东:
“我们不仅要欠你3个月的房租,还要欠6个月的呢。”
好在,房东也没为难这一家人,给足了马尔克斯时间。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百年孤独》这部书,也赌上了他的信誉。
所以有人问:既然全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也很难得到同等付出的回报,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出版四十周年的讲话:
“从17岁那年开始,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每天早起,坐在键盘前,填满一张白纸或空白的屏幕,使命只有一个:写一个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让一个还不存在的读者获得开心。”
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答案。
因为,一个人为一件事倾注所有热情与决意,不仅是追自己的梦,也是照亮别人的路。
不论是马尔克斯的生活哲学,还是他的文学造诣,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
他的付出,意义深远。
印象较深的是,莫言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一次会议中,主办方给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就是:马尔克斯会来。他才答应。
可见,做一件事不必是为了掌声和鲜花,当你为梦想投入爱与痛时,生命自然会变得更有感染力。
不怕山高路远,方才抵达诗与远方。
4
马尔克斯是个天才作家,但写作路上,他也曾落魄过、幸福过。
诚如我们在《活着为了讲述》这本书中看到的,他可以幽默地讲起姥爷、爸爸的风流韵事,也能冷静地分析姥姥、妈妈的宽容大度,甚至坦荡地分享自己的多情和专一。
看似矛盾,却也是这种复杂的环境,让他积累下原始的素材,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荒诞而闪耀着永恒的故事。。
因此沪深股票配资,如果当下你觉得迷茫、痛苦,不妨读一读马尔克斯的人生,在逆境中沉淀,等待拨云见日。
发布于:上海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