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荒漠深处金瑞鼎盛,一座稀土加工厂的设备升级背后,藏着美国重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举国野心。
战略急转弯,美国稀土政策的质变时刻
美东时间8月10日,美国国防部直属的战略资本办公室(OSC)宣布向MP Materials提供1.5亿美元直接贷款,专项用于提升其加州芒廷帕斯工厂的重稀土分离能力。
这是OSC成立以来发放的首笔贷款,标志着美国对抗中国稀土主导地位的战略进入实操阶段。同日,MP Materials股价应声上涨5.27%,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对“稀土自主”概念的信任票。
美国此次出手的急迫性,在国防部高层表态中显露无遗。战略资本办公室代理主任帕特里克·威特直言:“中国已采取激进手段危及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最终破坏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
这种危机感源于一组刺痛美国神经的数据:中国掌控全球近90% 的稀土精炼加工与磁体制造能力,而美国唯一在运营的稀土矿芒廷帕斯,其开采的矿砂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深加工。
展开剩余85%今年4月,中国进一步收紧七种稀土元素及其产品的出口管制,被西方视为“2010年对日稀土禁运事件的重演与升级”。
为打破困局,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7月4日签署《美好大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该法案为OSC注入5亿美元信贷补贴,理论上可撬动高达1000亿美元贷款额度。
1.5亿美元对MP Materials的贷款正是法案生效后的“第一枪”,其象征意义远超金额本身。
美国战略界已形成共识——稀土自主是绿色能源与国防安全的基石。从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到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再到风力发电机核心组件,无不依赖稀土永磁材料。
“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威特在声明中引用特朗普的论断时,点明了这笔贷款的战略本质。
“去中国化”链金瑞鼎盛,五角大楼如何重构稀土供应链
美国构建稀土“去中国化”链采取双轨并行战略:对内扶持本土企业,对外组建战略联盟。
对内,美国选定MP Materials作为核心支柱。这家拥有美国唯一在运营稀土矿的企业,在五角大楼支持下,正构建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磁体制造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其德克萨斯州工厂已开始商业化生产钕镨金属,并进入汽车级烧结钕铁硼磁体的试生产阶段。
同时,美国稀土公司(USARE)则瞄准高附加值市场,其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初期年产能1200吨磁体,远期目标提升至5000吨。该公司已与穆格公司等签署供应协议,专攻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端领域。
对外,美国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成立“四方关键矿产倡议”,打造排除中国的稀土供应链。这一联盟试图整合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日本的技术优势和印度的市场潜力,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美国内政部还加速开发国内稀土资源,除MP Materials的芒廷帕斯矿外,已批准全美第二大稀土矿Colosseum项目,并加速芒廷帕斯矿的产能扩张。这些布局旨在解决美国稀土供应链的致命短板——目前对7种中重稀土的精炼能力完全为零。
结构性困局,四大难题卡住美国稀土咽喉
尽管美国投入巨资,其稀土自主之路仍面临四大结构性难题,短期内难以突破。
成本劣势首当其冲。MP Materials的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至少50%。美国采用溶剂萃取技术,而中国采用串级萃取技术,导致美国在冶炼环节的成本更高、技术更落后。当美国汽车供应商为一批常规售价不到40美分的微型磁体支付超过15美元时,产业界已感受到供应链政治化的代价。
技术差距同样严峻。中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领先全球,而美国重稀土分离技术尚未成熟。MP Materials虽获得重稀土分离贷款,但其加州矿场资源类型缺少中重稀土。USA Rare Earth公司虽在德克萨斯州Round Top矿试产出纯度99.1%的氧化镝,但该矿低品位和高开采成本使商业化生产遥遥无期。
重稀土短缺成为最大瓶颈。美国国防工业依赖的钐、钆、铽、镝等7种中重稀土,目前精炼能力完全空白。每架F-35战斗机需要约417公斤稀土材料,其中高性能磁体所需的镝、铽等重稀土元素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人才与产业链断层同样致命。稀土冶炼分离需要专业技工和工程师团队,而美国相关人才培养断层已达三十年。同时,美国缺乏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配套,从设备维护到污染处理都面临挑战。中国成熟的稀土产业集群和低廉的加工成本形成难以复制的优势。
全球变局,双轨制下的稀土博弈新局
美国的战略举措正在重塑全球稀土格局,催生价格双轨制与供应链分化。
价格双轨制已现端倪。美国政府设定的110美元/公斤保底价,相比当前中国市场价形成巨大溢价空间。这种人为价格干预可能导致全球稀土市场分割——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消费高价本土稀土,而民用领域仍依赖中国平价供应。
政策信号显示美国将走向“政策护航+产业联盟”的稀土自主路线。除MP Materials外,澳大利亚莱纳斯、美国Rare Element Resources等企业都可能获得类似支持。这种政府兜底的模式虽能加速本土产能建设,但可能扭曲市场规律,长期难以为继。
对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短期看,美国政策导致中国稀土价格出现波动,8月政策发布后曾短线下跌。但中长期看,全球85%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仍在中国,这种结构性优势不会迅速消失。
中国可借势推动产业升级,从资源出口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强重稀土战略储备。
点评:重构中的稀土地缘政治
美国稀土自主计划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但现实远比蓝图复杂。
MP Materials的“10X工厂”计划2028年实现1万吨磁体年产能,而美国稀土公司(USARE)则目标2026年在俄克拉荷马州投产。若这些目标实现,美国将初步建成从矿山到磁体的完整产业链。
但产能数字背后存在巨大差距。2024年,MP Materials仅能生产1000吨钕铁硼磁体,不到2018年中国产量的1%。同年中国生产约30万吨钕铁硼磁体,美国新建产能短期内难以撼动这一格局。
更严峻的是重稀土的供应瓶颈。美国短期内无法突破中重稀土分离技术,五角大楼不得不另寻他路——资助澳大利亚Lynas公司在美建设稀土加工设施,支持USA Rare Earth公司的Round Top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处于试验阶段,商业化前景不明。
对美国而言,最大风险在于财政可持续性。长期补贴将使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在本身负债率高企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抬高财政赤字,影响宏观经济。公益组织“纳税人监督联盟”负责人史蒂夫·埃利斯警告:“价格下限条款意味着纳税人可能高位接盘稀土产品”。
对中国产业链,短期冲击有限但长期挑战不容忽视。一旦美国在2028-2030年间形成一定规模的稀土产业链,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将走向多元化,中国市场份额可能被逐步侵蚀。这要求中国企业加速技术升级,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行业数据显示金瑞鼎盛,2025年6月中国稀土出口月增长达32%,表明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稀土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可凭借完整产业链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增长领域巩固话语权。
发布于:重庆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