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人老了要是没有儿女峪科配资,那真的是很可怜的。
因为老了没有儿女为其养老送终,病了痛了也无依无靠,就连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看不起,甚至避而远之,所以这样的老人,是最凄凉和可悲的。
过去我也是觉得人老了没有一儿半女,真的是很可怜的,毕竟人生来就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没儿女那老了怎么办?
可是,当我看见老家三家老人不同的晚年境遇后,我改变了这一认知,因为我发现:没儿女的老人未必就是可怜的,反而有儿女却没钱的老人,才是最悲催的!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3家老人的故事:
第一家,是无儿无女的张大爷和沈大妈张大爷67岁,沈大妈65岁,他们是我们村小的教师退休,退休金很不错,两夫妻每月退休金加起来有近一万元。
展开剩余83%但是他们夫妻很不幸,老来得子,30多岁生了一个儿子,结果他们的儿子却在16岁初中毕业那年,去河里游泳溺水身亡了,从此两夫妻就成了没儿女的家庭。
过去,教师工资不高的时候,村里人都觉得他们夫妻俩的日子难过了,没有儿女,想生也生不了,即使能再生一胎,也来不及给他们养老了。
所以,大家谈及这对大爷夫妻俩峪科配资,都会表示可怜他们,纷纷劝过他们夫妻俩干脆捡个孤儿来养,或者把侄子外甥当干儿,这样老了也好有个依靠。
而张大爷夫妻俩却没有这样做,就一直过两人世界,即使后来教师工资涨了,他们夫妻俩也随着村小合并到镇上工作,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也没想过收养子女,或巴结外甥和侄子。
并且夫妻俩还很努力,一起攒钱在城里买了房,平时要上课就在镇上住,放假后就去了城里生活。如今退休了,他们也定居在城里,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没有儿女,会过得多么可怜!反而没有儿女,他们越过越潇洒。
他们夫妻俩每个月退休金花不完,经常不是去旅行就是去唱歌跳舞,活得跟神仙眷侣似的,让我这个年轻人看了都很羡慕。
第二家,是有儿有女的陈大爷和李大妈陈大爷和李大妈今年都71岁,是地道老农民,这一辈子都以农业为生,他们夫妻俩也是我们村,子女比较多一户。
一共生育了三儿两女,如今他们的儿女也都40多岁,各自成家立业了。
过去我们都认为,像陈大爷家这样多子多女的家庭,是最幸福的,老了就算不用女儿,就靠三个儿子轮流养老,那都会享福不尽。
而陈大爷年轻时,也是在村里很骄傲,总是认为他儿子多,就胜过很多人。说实话,在二三十年前,除了家里有钱的,这儿子多的家庭峪科配资,确实是比普通家庭要高过一头。
毕竟随便做点事,三个儿子一起出手,肯定比那些只有一个儿子,或没儿子家庭要顺利和成功。
所以,陈大爷夫妻俩也很宠为他长脸的三个儿子,也很努力助力三个儿子成长。
但是他们半辈子为儿子们付出,最后老了却没有期望得那么美好。夫妻俩管着6亩田地,把三个儿子都供上了初中以上,也在三个儿子结婚时,为他们努力地付出了所有积蓄。
大家都以为陈大爷有这么多儿子,又为儿子付出这么多,老了肯定会很享福,但是现实却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
陈大爷的三个儿子成家后,纷纷去了城里发展,而陈大爷夫妻就被抛弃在家,即使助力三个儿子在城里买了房,但他们夫妻俩也没怎么去住过。一把年纪了,还得在老家独居着。
几年前,他们夫妻俩就各种病痛缠身后,就丧失了挣钱的能力,而他们也没养老金,月月都需要靠三个儿子拿生活费。
一开始他的三个儿子都还有模有样地给钱,但这些年,生活压力大了后,一个个就嫌弃陈大爷夫妻俩,把他们当做生活的累赘一样,经常抱怨老人没能力没钱,还拖累人。
如今,一把年纪的陈大爷夫妻俩,还得上山挖草药,或者养鸡鸭卖钱生活,实在是悲催。
第三家,是一个无儿无女的老陈叔老陈叔今年64岁,他因为穷,加上身体有点残疾,导致他一辈子都没结婚生子,成了我们村铁打的老光棍。
在过去,他一直是大家笑话和可怜的对象,认为他这样的老光棍,注定会凄惨一生,尤其是老了那更会活得很悲催。
说实话,老陈叔在60岁以前,是过得挺辛苦的,没法出去工作,就只能待在村子里,种水稻、养鱼、养羊过日子。而且这些劳动成果,也没办法让他舒心地过每一天,时不时还需要有爱心人士支助过日子。
可老陈叔60岁过后,被评为5保户后,他的日子却潇洒起来了,月月又还有1400元的补助金领,房子烂了有人修,看病不用花钱,又还有粮油发,据说老了还能去镇上的托老院。
无儿无女也没影响他的生活,反而还活得更自在,比陈大爷夫妻还要好。
通过这三家老人的晚年境遇,由此可以得出,没儿女的老人未必就是可怜的,反而有儿女却没钱的老人才可能是最可悲的。
因为当下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不一定是靠有无儿女来衡量的,而是靠手里有没有钱和退休金来决定的。
像张大爷夫妻俩,和老陈叔,他们没有儿女,但人家有钱,张大爷夫妻俩是有退休金、房子和存款,老了可以靠自己养老。而老陈叔是有五保,吃喝不愁,养老也算无忧。
而反观,陈大爷和李大妈夫妻俩峪科配资,儿子多,自己却没有存款,没退休金,老了什么都要靠儿子,那么晚年就会活得很被动,过得好与不好都得看儿子孝不孝顺和有没有能力
发布于:河南省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